朝花夕拾简介

朝花夕拾简介

1.作者介绍

  鲁迅,浙江绍兴人。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。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和革命家,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。

  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。1902年留学日本,先学医,后转志于文学,图改变国民精神。1907年起,撰文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学说,旋参加光复会。1909年回国,先后在杭州、绍兴任教。民国后,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兼佥事,制定注音字母方案,开展通俗教育,参与筹创京师图书馆和历史博物馆。1918年5月,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,后参加《新青年》编辑工作。1920年在北京大学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,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。翌年发表《阿Q正传》。1923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《呐喊》,以尖锐、泼辣、生动的战斗风格,批判封建礼教,保卫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。在1925年至1926年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勇于站在前列,因而遭北洋军阀政府通缉,南下执教于厦门大学。1927年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,与广州的共产党组织发生联系。“四一二反”革命政变后,愤而辞职。同年10月赴上海,在文学论争中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,并用很大精力翻译文艺理论著作。1930年起,先后参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、中国民权保障同盟,任左联常务委员、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,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,积极参加营救共产党人的活动,并写了大量战斗杂文。1934年坚持中国语文的改革和文艺大众化的方向,奋起参加粉碎反动派文化“围剿”的斗争。1936年左联解散后,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,积极参加与促进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。同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。一生著译约千万字,编为《鲁迅全集》,部分著作以五十多种语言文字在国外出版。

  2.名著概览

  中国现代散文集。鲁迅著。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,先在《莽原》半月刊上陆续发表,总题曰《旧事重提》,1929年5月编成书时改名为《朝花夕拾》,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,列为作者所编《未名新集》之一。1932年9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再版。后收入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。

  集前有“小引”,集后有“后记”,正文共10篇,依次为:

  《狗、猫、鼠》

  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

  《二十四孝图》

  《五猖会》

  《无常》

  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

  《父亲的病》

  《琐记》

  《藤野先生》

  《范爱农》

  这组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式,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生活经验为线索,真实而生动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、从家庭到社会、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。其中,《狗、猫、鼠》《二十四孝图》《无常》3篇议论与叙述并重,隐寓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针砭,写来挥洒自如、庄谐杂陈。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《五猖会》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《父亲的病》《琐记》5篇,以亲切动人的笔墨,各自记录了社会生活的一面,几乎每篇都是一幅淡浓相间、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或世态图。《藤野先生》《范爱农》两篇本意在追怀旧友师长,却也写出了海外生活和革命运动的片断,境界更为开阔。整组文章,写人物栩栩如生,聊聊几笔,往往能抓住人物的个性。写事件饱含爱憎,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,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。其语言风格流畅清新,通脱舒展。集中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,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
  3. 艺术手法

  这一组散文以鲁迅的经历为线索,具有一定的连续性。作品以深情、平易、清新舒展的笔调,展开了作者童年、少年、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,诚挚地怀想了家人、亲朋和师友。作者的思想发展如一条带子清晰地展示出来,家乡的风俗画、中外的社会相、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,历历在目。前七篇描绘童年、少年在绍兴的生活,后三篇叙述从家乡到南京、又到日本、再回国教书的过程。作者在这些散文里,谴责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禁锢,批判了封建孝道,描述了社会的昏暗和世风的败坏,反映了作者追求真理的艰苦历程。描人写物,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典型性。其中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和记人散文《藤野先生》已成为世人交口称赞的名篇。这些散文以记事为主,又饱含抒情气息,还夹以议论,三位一体,优美和谐。行文舒卷自如,形散而神不散。语言朴实,虽将爱与愤凝于笔端,却写得平静,形成不同凡响的语言风格,且形象生动,富有诗情画意。
 

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uemeng.net/chuzhong/fx/1848.html